在多次战争中表现拙劣的燕国,浅谈其为何还能位列战国七雄?

日期:2023-08-21 21:12:38 来源:酸桃莓莓

在中国历史中的战国时期有着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带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将匕首藏在了图卷中。

图穷匕见,荆轲猛地刺向秦王,但却被秦王避开了要害,刺秦王不中,随后事败被杀,至此刺杀行动失败。

而在这次的刺杀行动中也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言。燕国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就停留在了荆轲刺秦王的这篇典故中,这句名言里。


(相关资料图)

毫无存在感的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也屡次受挫,无论是面对其他的“战国六雄”亦或是北方的山戎部落,燕国的抵挡都显得十分无力。

历史上对于燕国的袭击不计其数。

公元前380年,秦、魏两国对韩国发起进攻,韩国向齐国发起了求救,可是韩国表面上要救韩,实际上却对燕国发起了袭击,此次战争齐国一举攻占了桑丘。

虽然经常能够在历史中读到这个国家的名字,可是依旧不能够给大多数的人留下太多的印象多数人还是认为这个国家衰弱无能。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多次在战场上表现拙劣,可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却依旧能够位列战国七雄之中,其背后的缘由不免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燕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的原因。

历史悠久的背景

在徐才宗的《国都城记》中提到过,召公奭所封之地在燕山之野,燕国正因燕山而得名。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成立最早的诸侯国,是一个几乎与周王朝同岁的国家,其历史有822年,共传42世,国土面积高达20万平方千米。

燕国设立在最北边,用以守卫周王朝的东北边境。疆域横跨燕山南北,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加强了中原与北方地区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燕国的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燕地土著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后的成果。随后在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等一带扩张,并在吞并蓟国后,设立首都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并且回望燕国成立的背景可以知道,周武王姬发在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的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灭掉了殷商,商纣王自焚而亡。

随后就在宣告周王朝建立的大典之上,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召公奭两人手持象征权利的钺,与自己一同举行大礼。

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将召公奭封在了燕地,建立了臣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召公奭并没有立刻过去管理燕地,而是派遣了自己的长子去管理,自己则依旧待在镐京继续辅佐周王室。

燕国俨然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唯一拥有周王室成员管辖的国家。背靠着周王朝这座大山,燕国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当时发展算是相对稳定的。

在战国时期,燕国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以及辽东五郡,而这五郡则是设置在了与北胡相邻的边境,至此算是给燕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国力并非不堪一击

燕桓侯即位时期,当时处于北方的山戎日益强大,时常会南下侵扰各个诸侯国,而看看燕国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燕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北端。

正是如此,燕国成为了他们重点的劫掠对象。这个时候恰好正处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燕国需要调动更多的钱力人力物力去应对山戎南下的侵袭。

失去了周王朝庇护的燕国不仅要面对山戎还要面对其他战国六雄的虎视眈眈。一边是与诸侯列国的战争一边是与南下的山戎展开的边境之战。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的国力依旧能够支撑国家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由此可见燕国的实力并不容小觑。

燕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胜战莫过于五国伐齐以及史记中记载的力破东胡,虽说前者是以多胜少,即便是胜利了也并非光彩之事,可是燕国作为此次战争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战斗中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而后者是燕国通过大败东胡拿到胜利,拓宽了本国的领土,国家得到了暂时的发展,也正亦如此,可见得燕国的战斗力并不是一直薄弱的。

燕国面对的处境使得国家分身乏术,从而延缓了国家的发展,一系列的战争也使得国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应对。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因此又回到了地理位置这一概念上。

燕国位于战国七雄版图的最北端,正是严寒地区,天气环境恶劣,因此人口数量少,粮食收成也不好,百姓们的生活颇为受限。

没有人口没有粮食,就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国家经济发展不起来,国力又如何强盛。

如此明显的地理劣势,众多的诸侯国君主早已心知肚明,他们早已意识到了燕国这片土地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绝大多数的君主不会愿意花费兵力和财力精力用于争夺这片土地。

正因如此,燕国能够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期保全自身。

而燕国不算弱小的国力在众多的君主眼中也不容小觑,毕竟在那个时期,能够拉拢一个国家作为盟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最后战争的走向。

每个诸侯王都害怕燕国与自己的对手结为盟友,害怕自己的对手国家会拥有燕国这样一个支援国,从而会在各个方面对燕国进行一定的扶持以及拉拢。因此,燕国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动摇,反而是位列“战国七雄”的地位。

寻求支援盟友

燕国国家的稳定发展不仅仅与本国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与各诸侯列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燕国无论是面对各诸侯国还是山戎都能够在自己国力无法支持战争的时候寻求外援。

公元前664年,在齐桓公执政获得政权后,国力逐渐强大繁盛,连续灭了各个小国,包括谭、遂,并且成为霸主。

北方燕国经常会遭受山戎的侵袭侵扰,这个时候燕国向齐国寻求了救援。齐国为了能够消除与楚国争霸的这个忧患,为了避免楚国与山戎联合然后对自身南北夹击的局面发生,于是就答应了燕国寻求援助的请求。

随后发病北征,配合燕军的作战,击败了山戎。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燕国面对战争知道拉拢盟军。

在之后的公元前380年,秦、魏两国向韩国发起进攻,韩国向齐国寻求支援,齐国假装答应出兵救韩国,但却对燕国发动袭击,直接攻占了桑丘。

随后在公元前379年,燕国向三晋发出了求援,三国马上出兵讨伐齐国,士兵直至桑丘。公元前378年,齐国再次攻打燕国,三晋为了能够解救燕国,再次攻打齐国,直到占领了灵丘。

公元前323年的时候,燕易王称王。随后在公元前316年,燕国爆发了战乱,齐国齐宣王假借平乱之名,派遣大军灭掉燕国,公元前312年时,赵武灵王却扶持了公子职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回国登基,燕国最后复国。

从这个历史故事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若不是有赵国君主的扶持,燕国或许早已灭国,不复存在了。其他诸侯国对于燕国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燕国的持续发展。

招贤纳士

国家的发展除了跟国力有关也与推动国家进步的人才有关,只有懂得善用人才听取良言,国家的发展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平稳的发展。

本名姬职的燕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第三十九任君主,是燕王哙的儿子,曾经在韩国当过人质,当燕国国内的战乱平定之后,原本的太子平被杀害,姬职就被赵国的赵武灵王派送重兵护送回国继承王位。

燕昭王即位之后,招贤纳士,先命令燕国的名将秦开击败了东胡、朝鲜、真番三地,后又拜中山人乐毅为上将军,随后联合五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后,迎来了燕国的盛世时期。

这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他先期在赵国以及魏国做过小官,后来因为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从而被拜为燕上将军。

也正是因为乐毅,他针对燕国弱小的现状,建议燕昭王联合赵国、楚国、韩国、魏国五国军队,一起攻打齐国,随后接连攻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乐毅还提出过一些想法用以发展国家。

结语:

燕国虽然在历史中并无很多的存在感,甚至被认为弱小无能。可是其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也并不是没有其道理。

强大的历史背景作为基石,而后各大诸侯国拉拢燕国,害怕燕国帮助自己的对手国,最后燕昭王时期的招贤纳才又为燕国带来了鼎盛时期。

在战国时期各大战争中表现拙劣的燕国,因此依旧能够稳坐战国七雄的宝座。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