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义与功名的夹缝中求生 ——扬雄《逐贫赋》品鉴兼论义利之辨

日期:2023-07-27 16:37:39 来源:个人图书馆-文山书院


(相关资料图)

从深层次来看,《逐贫赋》中所体现的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义利之辨。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片面的舍利取义,而是见利顾义,而不以利害义,这何尝不是中道。义与利本如阴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早在《易经》中便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孔子的义利观便是如此,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不是一个刻意排斥功名利禄与富贵荣华的人,他在乎的是取得它们的途径和方法是否符合道义。他赞赏颜回能够箪食瓢饮安贫乐道,本意并非让人固守贫穷,而是提倡素位而行,分清义利的主次轻重,穷达如一。所谓“君子固穷”,说的是君子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在身处逆境时能够坚定自己的操守和原则,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正道和努力去追求富贵荣华。显达亨通之际,自有另外的标准和要求——“富贵不能淫”。这和孔子主张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意义是相通的。换言之,精神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清人袁枚说:“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名利如工具,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得到它,用它来做什么。文章并不一定非得“穷而后工”,也不一定是“憎命达”,就像贫穷酝酿出的并不必然是勤奋和节俭,也有冥顽、刁诈和堕落;而富有催生的同样也不一定是奢华和糜烂,也可以有素质、优雅和品位。影响一个人命运穷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投胎的技术之外,还有能力、学识、道德、家庭、人脉、资本和时势等等。更何况,作文、从政、经商、学艺,本就各有其道,且各有其评判标准,岂能一概以经济价值或一身一时之穷达来衡量成败?另一方面,世人之中,通性者少,偏才者多,自己到底是哪一块料,需要有清醒的自知之明和定位。清人张潮说:“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幽梦影》)跨界并非不可取,前提是先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素养,如果只懂咬文嚼字,其他一窍不通,却又整天奢望着加官晋爵或日进斗金,明明是偏至之才和偏执之性,不思完善,却非得怀揣一颗多欲之心,贪大求全,最终往往误入歧途乃至酿成大祸。当然,话又说回来,古代知识分子求取功名富贵的途径很少,大抵都要依靠仕途,仕途不得志,往往也就意味着此生功名利禄如梦幻泡影。而现实告诉我们,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里,义与利往往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少知识分子也就此痛苦地活在了道义与功名的夹缝当中。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